新冠疫情爆发的初期,一个古老的说法在民间流行,叫:“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据说此语出自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适度饮酒对于提高免疫力、维护人体健康的益处,至今仍是科学界争议的一个话题。甚至连WHO(世界卫生组织)也有报告称,在人类长寿的五大因素中,其中一项就是适量饮酒。
在古代,酒,尤其是高度白酒,曾经是抗击瘟疫的重要物资。酒能帮助人们抵御瘟疫蔓延,是世界各个民族文明早期都曾出现过的经验,而中国历史典籍中的记述尤为系统。
酒在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角色十分重要,也十分复杂。比如《周礼·春官宗伯第三·鬯人》记载:“凡王吊临,共介鬯。” 这句话意思是说,若天子要去吊唁刚去世的人,一定要先用鬯酒洒在天子的外衣上,以隔绝尸体上的秽浊之物。鬯(chàng)是上古时期人们发明的一种香气馥郁的酒,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祭祀,通过挥洒酒来请神仙显灵;二是在人死后,在遗体上浇酒以延缓腐烂。
民间以酒作为疗养的事例就更多。中国汉字“醫”(医),以“酉”字为偏旁部首,即源于医生酒为引用针砭治病。《黄帝内经》云:“上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意思是说,以粮谷为原料发明了不同的饮品,其中就有轻度发酵的酒,以防备人疾病发生,属于养生饮品。至于后世,人们物质生活大为丰富,开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以致造成政治和健康问题,则是另一回事了。有鉴于此,中国到了西周初期,提出“德将无醉”的政治主张;到战国时期,孔子开始把“唯酒无量,不及乱”视为圣贤的德行。都是希望把饮酒行为,引入到有利于推动人类进步的轨道上来。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瘟疫多发。人们开始用酒来防疫。因此,王莽才会说出“酒乃百药之长”这样的话来。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善用“酒行药势”,即以酒为介质增强药效。他把这一经验用到了极致:就是把麻醉药(主要成分是曼陀罗花,《水浒传》里提到的蒙汗药也是这个成分)和热酒配在一起,发明了“麻沸散”——这是世界上最早医用麻醉剂,用于给人动手术。据说以酒为药的屠苏酒,也是华佗的发明,其目的就是为了抵御东汉末年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瘟疫。
之后,除夕夜饮屠苏酒,就成了华人的一个传统习俗。如在唐诗宋词,乃至《红楼梦》中常有记载。古语“一人饮,全家无疫”,指的也是这屠苏酒。
以今天的科学认知看来,虽然过去人们把酒之于抗疫的功能被片面地夸大了,但酒精在抗疫中的实际作用确实是存在的。因为75度的酒精消杀病菌、霉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而一般高度白酒的酒精度也达到了50度以上。可见,白酒之于抗疫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对此人们要有科学的认知,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不可偏听偏信,也不可盲信盲从。
抗疫的关键,一是疫情防治,二是提高自身免疫。人类学家推测:在人类进化初期,酒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曾发挥过一些作用,比如促进基因突变、增加食欲、增强大脑等,但这种观点目前仍有争议。
毫无疑问,饮酒之于人体健康和提升免疫力的作用,从来都是两面性的:有的人酗酒伤身,危害健康;而有的人适量饮酒,寿命和体魄胜过常人。到目前为止,生物科技和临床医学方面的科学家们都在小心翼翼地做着正反两面的论述。或许在生命科学日渐发达的未来,人们总会有揭开酒之于抗击疫情和强化免疫的密码,从而趋利避害。
上一条:一斤茅台镇大曲坤沙酱酒到底值多少钱?
下一条:行家喝酒三不碰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