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香山九老”,是指白居易、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及李元爽、禅僧(名)如满等九位老者,都是大文人墨客,名重一时。“香山九老会”,说的是这九人在河南洛阳龙门寺聚会宴游的故事。
唐朝末年,朝廷政治腐败,军阀割据尾大不掉,社会动荡不安,大唐的颓势已然十分明显,大厦将倾。这一时期,白居易“停宫致仕”(退休)。这正好可以使他冷淡仕途,忘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也算是逍遥自在。因他慕恋龙门香山寺(位于今河南洛阳龙门山之东)之清幽,常住寺内,坐禅听经,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当作自己最终之归宿。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唐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74岁。是年三月二十四日,他与遗老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因对当时朝政不满、心中愤懑,又志趣相投、看不惯世俗,先是在自己位于洛阳履道里居处,聚为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赋《七老会诗》;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为“九老会”,一同宴游洛阳香山,时人慕之,故得名“香山九老”。他们退身隐居,远离世俗,忘情山水,耽于清淡,寻得一时的心理慰藉。当时,白居易为纪念这样的集会,曾请画师将九老及当时的活动描绘下来,这就是“香山九老图”的由来。后人仰慕这段风雅韵事,创作了许多描绘这些老贤们燕集的诗文和书画作品。
其时,香山九老们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九老堂厅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著名者如白居易的《香山寺二绝》诗云:
其一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其二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
本诗正是白居易及友人悠闲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九老隐居的香山,与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伊水相望,风景自是宜人。
卢贞,生卒年不详,字子蒙,时官为河南尹。开成中,为大理寺卿,官终福建观察使。且看其诗二首。
《和刘梦得岁夜怀友》一诗云:
文翰走天下,琴尊卧洛阳。贞元朝士尽,新岁一悲凉。名早缘才大,官迟为寿长。时来知病已,莫叹步趋妨。
他的另一首《杨柳枝》一诗云:
一树依依在永丰,两枝飞去杳无踪。玉皇曾采人间曲,应逐歌声入九重。
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中国古代文人历来崇尚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但封建统治的桎梏,也促使一些心灰意冷而又不愿随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不得不放弃“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转而退身隐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于是,隐山遁水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为,也给自然山水打上了浓厚的人文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香山九老的形成记录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文人生活方式,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隐逸思想的深刻体现。
图绘了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三月二十四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处欢聚,既醉且欢之际,赋诗画画的情景。根据白居易《香山九老会诗序》文可知,对九老雅集的描绘早已有之。到了南宋时期,此题材在画院中也非常兴盛。明代,宫廷画师在承袭南宋画院风格时,对此种具有历史典故的题材又较好地继承下来。
此画整个画面以石径为主线,中间穿插以厅堂楼榭、假山叠石、古松、梅树、瑞鹤等景物,把画面的几个部分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上看,瑞松摇曳,梅花绽放,祥鹤唳鸣,环境清幽淡远,实为人间的“桃源仙境”。画面内容的主体:只见一宽大的厅堂里,几案分明,案上盆景、花瓶摆放有序;厅中有一桌,三个文人正围着桌子看一位长者写着什么,或是画着什么。四个人物的神态各不相同,均刻画精微:长者面露喜悦,挥毫泼墨;三位围观者,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凝神静观。堂前石径上,有一仆人正端着盘子向右行,把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的结尾部分,有两位文人正在苍松翠柏下吟诗赏画,旁边的几位童仆,有的在煮茶温酒,备办佳肴;有的在侍侯笔墨,抱琴侍立。整个画面人文气息浓厚。
“香山九老”集结一年后,即846年(唐会昌六年),一代大诗人白居易辞世谢幕。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
上一条:史上著名酒局之二——“洛阳耆英会”
下一条:史上著名酒局之四——东晋“兰亭会” |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