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军政大员、名流,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属今浙江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风雅集会——“修禊”,与会者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各抒情怀,事后将作品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此序文即《兰亭集序》。本序文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修禊,古代的基本祭祀之一,在某个月中的“除”日进行,用以祈福、禳除灾疠。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酒是世界上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传统之一,而饮酒文化在各民族间却有所差异。酿酒、饮酒在中国起源很早,先民或者用以祭祀祖先,以示诚敬;或者藉酒自适,成就诗文;或者亲朋饮宴,把酒言欢。酒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国文人和酒的渊源极深,但自魏晋名士开始,文人与酒的紧密关系达到一个空前高度,且后世历代相袭。魏晋名士中豪客善饮的记载很多,是中国酒与文人各种关系之中,足堪留意的一面。推测起来,与当时较为宽松、散漫、自由的学术思想、社会风气不无密切关系。古人讲究喝酒先要有酒兴,才能尽饮。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最有酒兴,他可以独酌、自酿,细细品悠然的乐趣。他的酒兴与魏晋名士“无事常痛饮”并不相同,而是把酒与文学创作融合为一,有人说他“诗中有酒,酒中有诗”。善饮者除了要有酒兴,还要有酒胆,也就是有胆量喝酒,才能尽饮。人有酒胆,还要有酒量,魏晋名士能饮五斗、一石的例子,不胜枚举。酒局中为增加乐趣,又要斗酒,酒席宴饮,猜拳奋臂,叫号喧争,就像战场一般,是为酒战。两方对饮之际,犹如两军对阵,猜拳行令、即席作歌、赋诗、唱和、起舞等等,都成为酒席之间增添酒趣、闹趣的花样。
《兰亭集序》开头几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点名了本次聚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说的是,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一众声名显赫的友人们,在会稽山阴之兰亭旁的清溪两边,席地排列而坐,开始饮酒赋诗、高谈阔论、抒发情怀。
这次聚会的最大亮点,是“流觞曲水”:就是将盛了酒的觞(用漆制的酒杯),放入兰亭旁边的小溪中,任其飘流,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道,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如果不能赋出好诗,就要罚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饮酒赋诗,作不出诗就罚酒,这个文人酒局的传统后世一直沿用。如唐代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云:“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古代文人是真的会玩,且玩得高雅,大家比的是才气,而不是酒量。要是有人作不出诗,在众目睽睽下难免抓耳挠腮、干瞪眼,为了化解尴尬,自罚一杯或者三杯,在众人的说笑中也就算过了“关”。宋代以前,还没有高度数的蒸馏酒,所谓“酒”都是度数不高的米酒、清酒一类,既有利于健康,又不醉人;与其说是一种刺激性饮料,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精神文化饮品。酒局既是饮食起居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尤为重要的是,古代文人们的酒局,除了把酒言欢、吟诗作对,还喜欢借酒发挥、高谈阔论,针砭时弊、指点江山。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一身二任,既是文人,又是政客,个个怀揣着政治理想和家国情怀。
据史载;在这次兰亭雅集中,众人共作诗37首,结纂为《兰亭集》。其中,有11人各成诗2篇,15人各成诗1篇,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乘酒兴作序,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书写,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序》共324个字,其云: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众所周知,《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这帖书法无须多言,单就《兰亭序》的文采而言,也是千古名篇。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情绪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遣词造句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如此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这篇文章也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与老庄学说主张的清静无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补记: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汉族,原籍琅琊临沂(属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属今浙江绍兴),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千古第一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因他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
这事还有后文。到了北宋,大文人、大书法家黄庭坚仰慕王羲之的做法,也修了一个流杯池,凿石引水,曲水流觞。他的这个流杯池并不奢华,只有两米长、半米宽,两旁各列4张矮小的石凳。虽然坐着有些局促,但听着流水声,闻着美酒香,在微醺中组词成篇,也是一种极雅致的体验。
黄庭坚的老师苏东坡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
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因酒能扫除忧愁,且能钩起诗兴,使人产生灵感,故古人便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顺便提一句,清人张晋寿《酒德》中写道:“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古人饮酒的基本套路,还是温文尔雅和彬彬有礼的。反观今人,劝酒的花招繁多,巧立名目,都是为了往别人肚子里灌酒精。这岂是有文化、有教养的君子所为!
*图片来源网络,以供参考
上一条:史上著名酒局之三——唐代“香山九老会”
下一条:史上著名酒局之五——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 |
返回列表 |